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1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有哪些?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2:0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align=left]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用本民族文字记录与传承的古籍。二是用非本民族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三是历代口口相传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材料。由此可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所含范围比汉文古籍宽广。[/align][align=left]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多指古文字记录的文本。我国的民族古文字古籍从文字系属看,其源头和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align][align=left](一)汉字体系的民族文字古籍[/align][align=left]这一体系的民族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已消亡民族的古籍。如:西夏文古籍、契丹文古籍、女真文古籍。(2)壮侗语民族古籍。如:古壮字古籍、侗文古籍、布依文古籍、毛南字古籍、京族古籍、水书古籍。(3)苗瑶语民族古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女真译语》书影如:方块苗文古籍、瑶文古籍、女书古籍。(4)藏缅语民族古籍。如:方块白文古籍等。[/align][align=left]这里说的汉字体系民族古籍,并非指用汉字著成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而是指把汉字改造成与原字有别的字形,表示与原字不同的音和义。或借形、借义,表少数民族的音或义,被借用后的字形与汉文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别。[/align][align=left]汉字体系的民族古籍的形成有各自的原因。在古籍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历史痕迹。西夏文古籍和白文古籍内容多为经,说明其古籍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壮侗语民族古籍、方块苗文古籍及瑶文古籍大多为道教经典和本民族传统宗教经典,说明这些民族古籍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有密切的关系。女书古籍大多为当地汉语方言的民歌,说明这种古籍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独立性。汉字体系民族古籍说明中华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align][align=left](二)外来字母体系的民族文字古籍[/align][align=left]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和吸收先进民族文化。一些民族借鉴外来文字,或将国外文字或其他民族文字改造为本民族文字,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记录。从现有资料看,外来文字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有以下几种。[/align][align=left](1)阿拉美字母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包括佉卢文古籍、于阗文古籍、粟特文古籍、突厥文古籍、回鹘文古籍、蒙古文古籍、满文古籍、锡伯文古籍等。其中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在很早以前就已停止使用了,现在只有几位专家识得这些古籍。满文已不再使用于现今社会生活领域,但目前懂得满文古籍的人相对多一些。蒙古文和锡伯文至今仍然使用。现存的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古籍以佛经内容为主。蒙古文古籍除记载大量的藏传佛教经典外,还涉及历史、文学等。满文古籍内容多为档案类,锡伯文古籍多为文学类。[/align][align=left](2)婆罗米字母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包括龟兹文古籍、八思巴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等。其中,龟兹文、八思巴文属于“死亡”文字。现在,懂得这两种古籍的专家少之又少。藏文和傣文至今仍然使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藏文除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外,还应用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现存的龟兹文古籍和八思巴文古籍内容多为佛教方面的。藏文古籍除记载大量的藏传佛教经典外,还有不少世俗文献和历史文化文献。藏文古籍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中存量最大的,在我国,其存量仅次于汉文古籍。傣文古籍多为小乘佛教内容,其次是文学作品和世俗文献。吞弥桑布扎之前的古藏文祁继先摄影[/align][align=left](3)阿拉伯字母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察合台文古籍、小经文古籍。察合台文为我国突厥语族诸民族先民共同使用的文字,现民间还留存有大量的察合台文古籍,除专职研究者外,民间还有不少人士能识读察合台文古籍。小经文是回族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记录或拼读汉语式《古兰经》。察合台文古籍除宗教作品外,还有大量的世俗文献。[/align][align=left](4)拉丁字母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包括柏格理苗文古籍、景颇文古籍、拉祜文古籍。这些文字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外国传教士参照拉丁字母设计的拼音文字。早期多用于书写或印刷《圣经》,后来,这种拉丁字母式民族文字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民间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世俗文献。[/align][align=left](三)本土文字民族古籍[/align][align=left]所谓的本土文字民族古籍是指这种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受外民族文字的影响,而是按照文字产生与发展的自身规律,逐步成形的文字。我国的本土文字古籍有:彝文古籍、纳西东巴文古籍。纳西东巴文古籍又包括东巴文古籍和哥巴文古籍。这些土生土长的古籍在文字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没有受其他民族文字的影响,民族古籍的内容和形式也以本民族为主。彝文古籍中毕摩经典占了绝大部分。纳西东巴文献也是东巴经典居多,但东巴经的部分内容受了藏族苯教文化的影响。[/align][align=left]上述诸多民族古文字古籍中,存量最大、流行范围最广、整理研究出版数量最多的是西夏文古籍、古壮字古籍、水书古籍、蒙古文古籍、满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察合台文古籍、彝文古籍、纳西东巴文古籍。[/align][align=left]由于各文种古籍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间古籍的传播与收藏情况也不尽相同。从现有资料看,已消失民族诸如西夏文古籍等,民间收藏已非常稀少,现主要由博物馆等专门机构作为文物进行收藏。西夏文刻本《发菩提心及常作法事》藏文古籍和蒙文古籍大部分收藏于寺院中。傣族地区的寺院虽有藏经楼,但其象征意义要重于实际意义,民间的傣文古籍收藏量要多于寺院。彝文古籍、壮文古籍、察合台文古籍自古以来以民间收藏为主,近30年来虽然有关学术机构进行了征集和收藏,但以民间收藏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纳西东巴文古籍和水书古籍,也是自古以民间传播和收藏为主,但从21世纪始,有关学术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作了广泛收集与收藏,现主要收藏于上述机构中,流传于民间的古籍已不太多。满文古籍多为国家档案部门收藏,其中满族入关前的档案大多收藏于辽宁省档案馆。现民间已难得见到满文古籍的流传。[/align][align=left](四)汉文或非本民族文字写成的古籍[/align][align=left]在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中,虽然用非本民族文字著成,但所记的内容或作者属于少数民族者,其作品仍然属于少数民族古籍。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早已引起了历代王朝和文人墨客的关注。无论是正史或是野史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少数民族。如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汉文古籍《史记》、《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都涉及了少数民族的内容。有些汉文古籍还以少数民族内容为主,如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事实上,长期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都是以汉文古籍材料为主的。如在西南民族研究中,通常以《史记·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等为依据,对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而言,汉文古籍材料是研究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献。即便有文字的民族,汉文古籍中的少数民族材料同样珍贵,能弥补民族文字古籍资料的不足。汉文作为官方使用的文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古籍中的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如清代云南武定那氏土府,大到上呈的奏折、府事史录,小到土府的饮食起居,都用汉文做了详细记录,这些恰好是民族文字古籍所欠缺的内容。部分民族民间还有用汉文记录的家谱、乡规、民约等史料。用汉文记录的少数民族历史,大多清晰地记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作为史学材料的要素基本齐全,所以许多学者乐于采用汉文文献。[/align][align=left](五)口传民族文献[/align][align=left]“古籍”原指用文字著成的古代书籍,但根据我国的各民族的实情,把“口传文献”也纳入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范畴。[/align][align=left]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本民族文字记录古籍的民族并不多,大多数民族以口传形式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假若我们把用文字记述的资料作为唯一标准,那么许多民族的宝贵资料将被排除于民族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之外,这有悖于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不利于民族大团结,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align][align=left]其实,人类古籍的形成都经历了从口述到书面的发展过程。以比较成熟的汉文古籍为例,目前所见较早的汉文古籍《经》,大部分也是当时采集者把流传于民间的口传诗歌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世才成为“古籍”的。由此可见,记录口传作品是古籍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今天我们把少数民族的口述文献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其意义相当于当初汉文记录《诗经》并纳入古籍范畴一样重大。[/align][align=left](六)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价值[/align][align=left]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凝结了历代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联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align][align=left]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忆。它记载着有关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畜牧业、风俗、习惯、哲学、宗教、伦理、天文、地理、医药、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发展史。后人了解过去的历史,主要从民族古籍渠道获得。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成果,后人可从其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它还记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人们可从其中获得历史借鉴,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少走弯路。[/align][align=left]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许多学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学术建设,特别是文科大多建立在丰厚的历史文献基础上,以历史文献为支撑。历史文献丰厚的学科,其学科研究就深入。[/align][align=left]藏学、蒙古学、满学、突厥学等不仅在国内久盛不衰,还成为国际性的显学,这主要得益于其各自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献。[/align][align=left]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学科,一直默默无闻,但重新发现其文献后,其学科也随之崛起。如:敦煌的莫高窟,存在上千年,人们一直把它当作宗教圣地和“美术博物馆”,但随着“藏经洞”古籍的发现,敦煌学就成了国际性的显学。又如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塞与重镇,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合点,早已蜚声海内外,但仅有地理与区位意义的名气。随着吐鲁番文物发掘中大量历史文献的发现,吐鲁番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凸显于国际学坛。再如,曾与大宋朝廷抗衡的西夏,不仅创造了政治的辉煌,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西夏的灭亡,时光的流逝,西夏王国及其灿烂文化也被人们淡忘。随着黑水城西夏文献的发现,人们又重提西夏的辉煌,西夏学也因此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align][align=left]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在世界的东方学中,占据半壁江山,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为中华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的重要标志。[/align]
[/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6 13: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