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09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代刊刻汉文大藏经《赵城金藏》孤本经卷现身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4: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11月27日至30日,“国宝孤本《赵城金藏》暨唐宋重要教典籍特展”将在荣宝斋首次公开展出。作为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共列的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赵城金藏》,每次公开露面都会引起学界极大震动,此次《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也是公共收藏机构以外的《赵城金藏》首次公开亮相。[/align][align=left][size=16px]日前,《赵城金藏》遗珍——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办。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古籍保护中心等20位古籍和佛学领域学者专家,共同围绕这一由民间征集的卷本展开了学术探讨,就《赵城金藏》的刻印与传承,民国时期发现与抢救,建国后修复、保护、研究等议题进行论证。[/size][/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0kBrrzk4r?from=pc[align=left][size=16px]11月16日,《赵城金藏》遗珍——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学术研讨会现场。研讨会由荣宝斋主办、北京荣宝与在艺承办、云杪文化与国图创新协办。[/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赵城金藏》是我国民间于金代刊刻的汉文大藏经,原经共计6980卷,约 6000余万字。它以北宋的我国第一部木板大藏经《开宝藏》为底本复刻,因此在版式和字体方面具有相似性。由于《开宝藏》的初本大部分已经散失,填补空白的《赵城金藏》也因此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开宝藏》的覆刻本,《赵城金藏》现存近4900卷,堪称“遗世孤本”、“旷世国宝”,不论是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及历史价值。[/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1933年,《赵城金藏》于山西省赵城县(今属洪洞县)的广胜寺内被发现,并因此得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北平三时学会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发行《宋藏遗珍》,收录其中四十六部经文。1949年入藏今国家图书馆后,在历经全面修复、保护,和进一步征集散佚的经卷后,目前已以《赵城金藏》为底本出版《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以及影印版《赵城金藏》。[/size][/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1a8w1oawq?from=pc[align=left][size=16px]研讨会围绕首次公开亮相的《赵城金藏》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展开,此卷⻓达19米。[/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崔法珍断臂募缘刻成《赵城金藏》[/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赵城金藏》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之前,一直藏于寺庙中。由于其重要的价值,一直备受各方关注。[/size][/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2C9hnWhEj?from=pc[align=left][size=16px]1934年,著名学者蒋唯心前往广胜寺考证,写成《金藏雕印始末考》,1.5万字长文对 《赵城金藏》的历史谜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论述。根据蒋唯心的考证,《赵城金藏》是由金代民女崔法珍断臂募缘刻成,众多佛教信徒“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甚至“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劝募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历时约30年,用掉一部《开宝藏》,覆刻而成《金藏》。[/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1934年,蒋唯心在潼关历险渡河,前往广胜寺,历经40余天的考察研究,完成《金藏雕印始末考》,让学术界对《赵城金藏》的保存情况有了最初的认识。[/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集,在迄今发现的佛教典籍中,汉译本保存数量最为可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副主编张新鹰介绍:“唐代以前已经有写本形式的大藏经,直到北宋开宝年间,在官方主持下才有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因此,《开宝藏》成为历代雕版印刷大藏经的鼻祖。[/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开宝藏》留下来的经卷寥寥无几。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城金藏》权威专家李际宁在研讨会上说道:“六千多卷的《开宝藏》,现在全世界剩下12号13件 (包括了几年前上拍的1号1件),要研究《开宝藏》只能借助血缘关系最近的《赵城金藏》和《高丽藏》进行研究,而《高丽藏》没有宋代敕赐入藏的天台、慈恩教典;到晚清、民国的时候,宋元明清各代刻版的大藏经大部分都散佚了,仅剩一部《清龙藏》经板还在,但也残损混乱,不堪使用。此卷《赵城金藏》天台宗重要经典《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保留了该经北宋入藏的原始状态和特点,显得弥足珍贵。”[/size][/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2a6aPWJ1J?from=pc[align=left][size=16px]《赵城金藏》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崔法珍断臂募缘刻成《赵城金藏》,让《赵城金藏》的诞生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资料记载,金代熙宗皇统初年,山西潞州,名为崔法珍的女孩被僧人治好了哑病,因此断臂明志,誓为寺庙僧人完成刻经心愿,开启了漫长的募资求法之路。这则故事后来被保留在《碛砂藏》的题记中。另外,从《赵城金藏》的题记中,也能看到当时刻经的情况,都是由民众自发捐赠、募缘完成。[/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李际宁认为,崔法珍的确接替寔公法师主持刻印了大藏经,并且,她与1933年在广胜寺发现的《大藏经》存在可证联系,“主持刻印大藏经的寔公法师去世之前将刻藏任务交给了崔法珍,大定十八年崔法珍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总录板数,表奏朝廷,皇上赐其紫衣德号,号‘宏教大师’,崔法珍建议将经板也运送到中都,于是这套经板一直在中都保存下来。到‘蒙古时期’,经板已有残损,于是有大都附近寺院的僧人、信众、官员助缘补雕。大概隔了20年,广胜寺僧人重修广胜寺,请山西临汾的汾西庞姓印经世家经坊到北京印刷这部《大藏经》,这样这部《大藏经》就在广胜寺流传下来了,一直到1933年被学术界重新发现。”[/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赵城金藏》来自《开宝藏》,在抗战期间躲过一劫[/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近日开播的六集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第五集中,重点讲述了国宝《赵城金藏》的故事。[/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从上世纪30年代发现起,日本各方面就已在觊觎这部《赵城金藏》,起初,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愿出22万银元购买《赵城金藏》,遭拒后仍陆续派遣僧人游说广胜寺,试图高价购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蓄谋掠夺《赵城金藏》。为了保护这一国宝,位于延安的中共中央命太岳区连夜秘密抢运,将5000卷藏经安全转移出寺庙。[/size][/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386qiJThD?from=pc[align=left][size=16px]山西广胜寺。[/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研讨会现场,当年参与转移、保护任务的太岳第二地委书记史健之子李万里讲述了抢救始末。为了还原父亲史健当年如何参与保护《赵城金藏》的历史,李万里先生花了40年时间,采访数十位当事人。[/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据李万里介绍,1937年和次年初,李默庵的十四军和阎锡山的一位师长都想从广胜寺带走藏经,但被寺院住持和乡绅婉拒。1942年2月,时任太岳区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的史健接到临汾情报站穆彬的情报,日本人想抢掠《赵城金藏》,但是没有找到藏经。穆彬和史健都明白《赵城金藏》的重要价值,李万里说,“任何的迟疑或是拖延都会导致擦肩而过,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运送当夜,二地委以运公粮为名组织牛群和驴马帮助运输,约在晚上8、9点钟入寺,从3米多高的二层佛座将经文递下来,在12点左右全部完成,送往石门峪存放。1942年4月底,日军再次进行扫荡运动,史健命令将士背经转移,分配每个人二十余卷,历时两个半月抵达太岳根据地的核心沁源县,秘密存放至一处隐蔽的煤窑之中,这才躲过一劫。[/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直到1949年,《赵城金藏》才被移交给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得以结束跌宕起伏的劫难生活。此后,《赵城金藏》成为大型古籍修复项目,历时近17年,于1965年修复完毕。因此,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原院⻓李致忠认为,《赵城金藏》来自《开宝藏》,又在抗战期间注入了“红色基因”,因此属性独特,“在经过抗战中军民舍生忘死的抢运和国家图书馆的修复和保护后,这部藏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增添了一份光荣。”[/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卷八”在1934年之前可能已经不在广胜寺[/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对《赵城金藏》的刊刻过程做了进一步介绍。杨维中说,对于中国佛教来说,金代是一个低潮,这其中有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变迁的原因。但与此同时,杨维中指出,金藏的刊刻是其中一个很大的亮点。杨维中表示,金代官方对汉传佛教并不感兴趣,因此不可能从官方层面发起刊刻藏经的活动,但是民间的力量促成了此事。这其中有许多可以探寻、研究的方面。[/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赵城经藏》由赵城县民众集资印刻完成,这其中,《赵城金藏》的发起和刊刻,与崔法珍“断臂求法”这一故事息息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徐文明从佛教史的角度介绍说,《赵城金藏》目前最大的发起人是崔法珍,在刻藏完成后,崔法珍在大圣安寺出家。大圣安寺是云门宗的根本道场,而云门宗在金朝北方势力最大,金世宗的母亲就是云门宗第二代大士,比丘尼,“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崔法珍属于云门宗系统。”[/size][/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p6CFPrQcv?from=pc[align=left][size=16px]《赵城金藏》楞严经(下函)。[/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在观摩经卷之后,李际宁认为,此次发现的卷本“从纸张、字体、乃至版式、千字文帙号‘冥’字的写法、刻法,都跟我们所知的几卷一样。”李际宁对《赵城金藏》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究,根据他的考察,现存全世界公共收藏的《赵城金藏》算下来不到4900卷,“过去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编号的是4813件,最近库房里收藏的两件残本也相继编号;除国图以外,上海图书馆12件,北京大学7件,上海博物馆1件,广西博物馆2件,河北大学图书馆1件,中国台湾3件,另外日本各大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等藏有40多件;德国的巴伐利亚图书馆还有1件。另外,近年在日本的拍卖会上出现了几件;中国民间也还有收藏。”[/size][/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SHE1lphCf9SMrf?from=pc[align=left][size=16px]《赵城金藏》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局部)。[/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冯国栋认为,“卷八”在1934年之前,就已经不在广胜寺了。冯国栋说:“蒋唯心在《金藏雕印始末考》中,关于法华经文句留有小字备注存三卷,但没有写明是哪三卷,根据后来的流传情况,得知这三卷是卷二、卷三和卷五。后来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华大藏经》时因为没有法华经文句的金藏本,而用了明北藏本做底本,将这三卷零本附于卷后。所以,这件“卷八”在蒋唯心1934年去广胜寺调查之前应该已经流传出去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研讨会中,北京荣宝拍卖典籍部经理李林昊介绍说,“《开宝藏》是一纸23行、一行14字的版式。目前这件发现的《妙法莲华经文句八卷》是26行,一行20字。它是天台宗后期入藏收入到《开宝藏》,基本上保存了《开宝藏》的原貌,不论是版本和校刊方面,都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对于《天台宗教典入藏》这一观点,李际宁也表示,《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是后期北宋政府敕《天台宗教典入藏》补录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由于《开宝藏》的散失,目前对其的研究只能借助《赵城金藏》和《高丽藏》进行。尤其是《赵城金藏》保留了《高丽藏》中没有的内容,因此更具价值。李林昊指出,作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其中三部——《敦煌遗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都是写本,只有现在保存的《赵城金藏》完全通过雕版印刷术来完成。无论是从形制还是其本身的文献研究角度来说,《赵城金藏》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size][/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6 13: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