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9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千气象古书来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5:4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说,博古而通今。如何做到“博古”,我以为读古书是很好的捷径。

古书不好读,甚至有人说学习文言文不亚于学习一门外语。可古文又是绕不过去的,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操弄起白话文来,到关键处往往错漏百出。

我喜欢上古书,源于阅读《古文观止》。那是1995年的一天,我在福州晓风书屋里发现了新上架的中华书局版的竖排本《古文观止》。对这套书的内容,我当时并不了解,但凭书名我判断这定是一部好书。自那时起,经过多年卧薪尝胆式的文化准备,我终于具备了阅读欣赏《古文观止》及其他古典优秀文学典籍的能力,并学会了自觉地汲取其丰富的思想营养。读罢《古文观止》一书,我发现古书所说的观点与今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语言,常常引起我心灵的震动。经过对《古文观止》的多年反复研读,我不仅对古文阅读能力大增,也找到了写作的门径。

阅读经验告诉我,读古书,就要选择唐、宋以上的古书来读。这好比河中取水,越是上游越是清醇。古书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大道理。现代很多国人不识“文言文”,丢失了我们最大的文化自信,伟大的汉唐盛世,难道用的是拉丁希伯莱语?国势衰微了民生凋敝了,不能选择汉字古文来当替罪羊!现如今,六十岁以下的国人,大多数看不懂古书了。说白了,不认识汉字了,或者以为一个汉字就一个读音、就一个意思。《康熙字典》收录汉字近五万个,我们常用的,也就两千五百来个吧。面对新生事物,汉字是不怕的,随便抽出两三个,一拼装,成了。可能开始不明白所指何物,但起码能念出口,比如刷卡、爱立信、航空母舰,等等。遍世界的语言文字,孰可媲美?当然没有。

古文不“古”,反而通今。像《四书五经》、《春秋战国》等古书,这些经典得到世代流传,是因为里面有着丰富的文化矿藏,等着我们去不断发掘。读古书,能使我们更加心明眼亮。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著作家们,都有着超越时空的大胸襟、大气度。他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人事,探索心灵,探索宇宙。虽然在现在看来,古人的一些认识是有局限的,但其中更多的仍有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去深入借鉴思考。

读古书,研古意,让人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明智通达,实乃善莫大焉。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古书迷毛主席。毛主席的一生最爱读竖排版的史籍,也最懂中国古代史,他不仅精读过二十四史,还对部分章节进行过详批,也对许多野史多有留意,甚至在临去世前,还要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找一部大字本的《容斋随笔》来读,毛主席的救国智慧、治国方略,无不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找到渊源和出处。可见,读古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吸取教训,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和阅历。

当然,要真正读懂古书,读透本意,又谈何容?正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没有投入一定的精力,没有饱满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墨守成规,裹足不前,即使对古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方能汲取古书的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5-1-14 06: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