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9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简目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15:2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教学书目之作,始于龙启瑞之《经籍举要》。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是书盖经缪荃孙参订),尤为风行。民国以来,若梁任公(《国学必读书及其读法》)、若胡适之先生(《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若李笠(《三订国学用书撰要》)等,皆有国学书目之作。而商务印书馆之《国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之《四部备要》,其所印行者,亦皆四部要籍也。惟是古籍繁伙,孰为首要?孰为次要?说之者于其中一小部分虽有共同之意见,而大部分则往往因人而异。故欲求一共同之标准,殊非易也。[/align][align=left]民国九年,胡适之先生曾著《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其所定中学国文选本中,既有《老子》、《论语》、《檀弓》、《左传》等,复列有中学生自修应读之书目。其目如下:[/align][indent][align=left]a.史书:《资治通鉴》或《二十四史》(或《通鉴纪事本末》)[/align][align=left]b.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align][align=left]c.文学书:《经》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随学生性之所近,选习两三部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陈同甫之类。[/align][/indent][align=left]至民国十一年,适之先生复撰《再论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于上举中学生自修应读之书,除删去《二十四史》外,余悉仍旧。此外,并拟有“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三十一种(其但列人名者,系指其诗文集而言),以备中学生阅读。其目如次:[/align][indent][align=left]1.《诗经》2.《左传》3.《战国策》4.《老子》5.《论语》6.《墨子》7.《庄子》8.《孟子》9.《荀子》10.《韩非子》11.《楚辞》12.《史记》13.《淮南子》14.《汉书》15.《论衡》16.陶潜.17.杜甫18.李白19.白居易20.韩愈21.柳宗元22.欧阳修23.王安石24.朱熹25.陆游26.杨万里27.辛弃疾28.马致远29.关汉卿30.《元曲选》31.《明曲选》[/align][/indent][align=left]适之先生于此一目录,虽云:“这不过是随便举例,读者不可拘泥”,然以今日大学文史以外等系学生视之,恐已有繁重之感,中学生更无论矣。[/align][align=left]民国十二年,胡适之先生曾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拟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所列书籍约一百九十种。是年梁任公亦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撰《国学必读书目及其读法》一文,所举书籍约一百六十种。两氏意见,不同处甚多。梁氏并拟定《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所列诸书如下:[/align][indent][align=left]《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align][/indent][align=left]至于词曲之书,右目中未列举,梁氏以为可“随所好选读数种”。梁氏云:“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align][align=left]此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定于四十年前。今日视之,以之为大学文史学等系学生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则可。政、法、经济等系学生,能尽读其所举经史子三部之书者,已不多见。至于理工科学生,如能读《四书》、《诗经》、《尚书》、《左传》(节本)、《老子》、《墨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及三数种诗、文、词、曲选本,即已难能可贵矣。[/align][align=left]惟此所谓最低限度之必读书,乃为最低限度之常识而设,非谓治文史学科之人,读毕此二十余种后,即已奠定优良之基础也。古人言治学之道,恒曰:“由博返约。”盖博者所以奠其基础,约者所以成其专精。胡适之先生曾著《读书》一文(见《胡适文存》第十三版第三册),申论读书须“精”与“博”之义。原文曾举二例,以示“博”之重要。兹录其一如次:[/align][align=left]即如《墨子》一书,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学者懂得此书的还不多,到了近来,有人知道光学、几何学、力学……等,然后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必须用这些科学的知识方才能懂的。后来有人知道了论理学,心理学……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读别种书愈多,《墨子》愈懂得多。[/align][align=left]即此一例,已可见治学必当有广博之基础。然徒博无所谓精,在学术上亦不能有高深之造诣。故治学者既须渊博,又当精深。适之先生曾编成口号两句,以为读书之目标,云:[/align][indent][align=left]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align][/indent][align=left]此一浅近之口号,实研治任何学科者之座右铭也。[/align][align=left]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12da0007844514505b43.png?from=pc[/align][align=left]从事专门研究工作者,凡与所研究之问题有关之书籍或其他资料,势须尽知。惟为初学之人奠定治学基础而言,亦未必牵涉太广。兹参考诸家之说,为有志研习本国文史之青年,拟一初学必读古籍简目。以为他日从事学术研究之基础。此目录中所列古籍之数量,以视《书目答问》,尚不及五十分之一,即较梁胡二家,亦已损之又损。然青年能尽读其书,于吾国文史之学,可谓已具根底。而后从事专门研究,庶不至有基本常识贫乏之感矣。其目如下:[/align][align=left](一)经部[/align][align=left]1.《论语》[/align][align=left]《论语》为孔门弟子及后记载孔子言行之书,不特为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之著作,且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梁任公语),故必当熟读。北宋以前,以何晏等之《论语集解》(二十卷)最为流行;南宋以后,即以朱子之《论语集注》(十卷)最有势力、初学宜先读此二书。[/align][align=left]2.《孟子》[/align][align=left]自南宋以后,《孟子》一书在学术界之地位,仅次于《论语》,故学者亦应熟读。注解《孟子》之书,今存者以汉人赵歧之注(七篇)为最古,而自南宋以来,亦以朱子之《孟子集注》(七卷)流行最广。初学之士,宜先读此二家之注。[/align][align=left]今人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其《论语》及《孟子》二种,可供参阅。如欲于此二书作稍进一步之理解,则可读清刘宝楠之《论语正义》(二十卷)、焦循之《孟子正义》(三十卷),及焦循之《论语通释》、戴震之《孟子字义疏证》。[/align][align=left]3.《周易》[/align][align=left]汉人谓《周易》为六经之原,故自来学子必读此书。然是书不易读。初学可先读魏王弼与晋韩康伯之《周易注》(《注》九卷,附《略例》一卷)及朱子之《周易本义》(四卷)。读王、韩注如有不能了解处,可参阅唐孔颖达等之《周易正义》(十卷)。如欲略知汉《易》,可取唐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十七卷)与清惠栋之《易汉学》(八卷)对读之。[/align][align=left]4.《尚书》[/align][align=left]今通行本《尚书》五十八篇,乃就伏生所传之二十九篇,析为三十三篇,又伪撰二十五篇而成之者。伏生所传之二十九篇(或合为二十八篇)宜熟读,注解用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伪撰之二十五篇,虽无史料价值,然自东晋以来,既为学子所必读,故为常识起见,亦应浏览,俾略知其内容。其注解自当读所谓“孔安国传”(十三卷)者。[/align][align=left]近人利用甲骨文、金文及其他史料,以证《尚书》,颇多超越前人之说。然以散见于各书刊中,搜览匪易。拙著《尚书释义》,采录较多,可供参考。[/align][align=left]5.《诗经》[/align][align=left]二千余年来,凡吾国识字之人,几无人不读《诗经》。其在文学上之价值,固不待言,即在音韵、训诂以及古代社会史料方面言之,亦不愧一宝库也。故治文史之学者,必当熟读。其古注则以汉毛氏《传》(八卷)、郑玄笺之《毛诗》(二十卷)为最重要;南宋以后,则以朱子之《诗集传》(八卷)为最重要。故初学者宜先读此两书。[/align][align=left]近人利用考古学、民族学等资料说《诗经》者,亦饶有突过前人之新义。拙著《诗经释义》中,颇多采录,可供参考。如欲略知齐、鲁、韩三家《诗》遗说,可读清王先谦之《诗三家义集疏》。[/align][align=left]6.《周礼》[/align][align=left]《周礼》一书,为战国时人所拟之各级政府组织法。所言官制,虽多非周代职官之实录,然其书包罗宏富,研究吾国政治思想史、社会史以及考古学者,此乃一重要之参考资料。虽不必熟读成诵,然总须略知其内容。初学者宜读汉郑玄注(十二卷),遇郑注不易懂处,可参阅清孙诒让之《周礼正义》。[/align][align=left]7.《礼记》[/align][align=left]《礼记》中所存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史料及社会史料,甚为丰富。亦为旧时学者所必读之书。其中《王制》、《大学》、《中庸》、《礼运》、《学记》、《乐记》等篇,最好能熟读成诵。注解可用汉郑玄注(二十卷)。《大学》、《中庸》二篇,可参阅朱子之《大学章句》、《中庸章句》。[/align][align=left]如有志研究吾国古代礼俗者,宜并读《仪礼》。初读《仪礼》者,以用《仪礼郑注句读》(汉郑玄注,清张尔岐句读)一书为便。[/align][align=left]8.《春秋左传》[/align][align=left]《左传》一书,为研究春秋史实最重要之资料,亦旧时习古文者之宝典也。其中长篇,多文笔生动,饶有趣味,宜熟读之。注释则宜读杜预之《春秋左传集解》(三十卷)。[/align][align=left]读《左传》时,如能取《公羊传》及《谷梁传》二书作参考,尤佳。[/align][align=left]9.《孝经》[/align][align=left]吾国最重孝道,而此乃言孝道最古之专书,故列入十三经内。书仅一卷,读之甚易。注解可用唐玄宗注。[/align][align=left]10.《尔雅》[/align][align=left]此为训诂学最古之专书,亦十三经之一。即不专治小学者,亦应略知其内容。通行之本,为晋郭璞之《尔雅注》(三卷),宜取读之。[/align][align=left]11.《说文解字》[/align][align=left]汉许慎撰。此书固为研究秦汉以来字形、字义、字音者最重要之典籍,亦治金文、甲骨文者之津梁也。有志从事于小学之研究者,固应精读,治其他文史之学者,亦宜略知其内容。初学可读清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三十二卷)。[/align][align=left]有志研究古文字者,必先读《说文》,以植其基。然后读金文、甲骨文等书。金文之书,尚无便于初学习读者;无已,则《金文编》一书差可用。甲骨文之书,则友人李孝定先生所著之《甲骨文字集释》,最便阅读。[/align][align=left]12.《经学历史》[/align][align=left]清皮锡瑞撰。欲知二千年来经学演变之情状可读此书。是书有近人周某注本,甚便初学,惟周注本现已不易购得。[/align][align=left]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12db00074d4238810d8e.png?from=pc[/align][p=16, null, left](屈万里先生手稿)[/p][align=left](二)史部[/align][align=left]1.《史记》[/align][align=left]汉司马迁撰,褚少孙等补。凡《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都一百三十卷。纪事起黄帝,终汉武帝。今本开首为《三皇本纪》,则唐司马贞所补也。是书为纪传体之祖,在昔学人,无不读之。今通行者,为三家注本(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而以日本泷川龟太郎之《史记会注考证》,最宜初学。[/align][align=left]2.《汉书》[/align][align=left]汉班固撰,其妹班昭续成之。是书纪事起汉高祖,终平帝,凡百二十卷。昔人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史籍中之前四史,其地位之重要,犹十三经中之五经也。旧日通行者为唐颜师古注本。清王先谦有《汉书补注》,能补颜注所未备,于初学为便。[/align][align=left]3.《后汉书》[/align][align=left]是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为宋范晔撰,唐李贤注。赵宋时,又取晋司马彪所著之《续后汉志》三十卷(梁刘昭注)补入范书,乃成一百二十卷本之《后汉书》,即今通行本是也。初学可读清王先谦之《后汉书集解》。[/align][align=left]4.《三国志》[/align][align=left]晋陈寿撰。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都六十五卷。今通行本,为宋裴松之注。注文博引群书,正陈氏之譌,补陈氏之阙,其价值不在陈氏原书之下。[/align][align=left]5.《资制通鉴》[/align][align=left]宋司马光撰,刘攽、刘恕及范祖禹助成之。是书为编年体,纪事起战国,终五代,凡二百九十四卷。不专治史学者,恐无力尽读正史,则前四史而外,再读此书,于吾国五代以前史事,亦可谓具有根底矣。今通行者为元胡三省注本,宜取读之。[/align][align=left]6.《续资制通鉴》[/align][align=left]清毕沅撰,纪宋元两代史事,凡二百二十卷。[/align][align=left]7.《明史记事本末》[/align][align=left]凡八十卷。题清谷应泰撰,或谓徐倬代作,或谓谈迁所作,今难遽定。《明史》既过繁,编年之作又乏善本,故取此书。如必欲读编年之书,则可读清陈鹤所撰(陈克家续成)之《明纪》(六十卷)。[/align][align=left]《清史稿》亦繁重,欲略知清代史实,可读今人萧一山先生所著之《中国近代史概要》。[/align][align=left]右举史部诸书,凡有意治文史之学者,望能全部读之,庶几于本国通史方面,可得一较坚实之基础。如以日力不足,而又无意专治文史之学,则《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三书,可以缓读。如无意治人文或社会科学,乃至无意从事任何研究工作,且又无暇读较多之史书者,则上举诸书可一概不读,而易之以《纲鉴易知录》。盖学校中之本国史课本,过于简略,实不敷常识之用,故举此书。若并《纲鉴易知录》所载之史事而不知,则真愧为中国读书人矣。[/align][align=left]8.《国语》[/align][align=left]旧题周左丘明撰。凡二十一卷。今通行者为吴韦昭注本。[/align][align=left]9.《战国策》[/align][align=left]汉刘向编集。凡三十三卷。今通行者为汉高诱注本。[/align][align=left]《国语》、《国策》两书,旧时治史学者,固人人所必读,而习古文者,亦无不读之。今治学之道,虽与古人不尽相同,然有意从事文史之学者,仍不能不读此两书。两书皆有清黄氏士礼居覆宋刻本,且皆附校勘记,乃近世最佳之本。[/align][align=left]10.《宋元学案》[/align][align=left]清黄宗羲撰,全祖望、王梓材续成。凡一百卷。[/align][align=left]11.《明儒学案》[/align][align=left]清黄宗羲撰。凡六十二卷。[/align][align=left]凡欲于宋明理学获得较详之知识者,可读以上二书。惟二书卷帙繁重,读之颇费日力。故无意从事思想史研究之青年,而仅欲略具宋明理学之常识者,可读近人所著中国哲学史中与宋明理学有关部分。[/align][align=left]12.《考信录》[/align][align=left]清崔述撰。凡《考信录提要》二卷,《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别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考信实录》二卷,都计三十六卷。我国古代史事之见于记载者,疑信参半。崔氏辩疑存真,其功甚伟。在今日视之,其说虽尚多可议处,然足以启发青年之思路者良多。[/align][align=left]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12da00078446c132ae7b.png?from=pc[/align][align=left](三)子部[/align][align=left]1.《荀子》[/align][align=left]周荀况撰。儒家要籍,自《论语》、《孟子》及《礼记》外,首推此书。昔日盛行唐杨倞注本(二十卷),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二十卷)问世后,学者便之。初学宜读王本。[/align][align=left]2.《韩非子》[/align][align=left]周韩非撰。今传先秦法家之书,若《管子》,若《邓析子》,若《商君书》,率为后人缀辑成书,甚少其本人之作品。韩非子虽未必全部出于韩非之手,然大部分可信,故为先秦法家之要籍。近人王先慎有《韩非子集解》二十卷,颇便初学。[/align][align=left]3.《墨子》[/align][align=left]旧题周墨翟撰。先秦学术,儒、老、墨鼎足而三。而《墨子》一书,又今存墨家之唯一著作也,其重要性可知。昔人治墨子之书者甚少,至清孙怡让《墨子闲诂》(十五卷)问世,学林盛称之。读《墨子》者,自宜先取此本。[/align][align=left]4.《吕氏春秋》[/align][align=left]旧题秦吕不韦撰。此书纲罗宏富,先秦各家学说,往往见于其中。杂家中之要籍也。今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二十六卷),颇便初学。[/align][align=left]5.《老子》[/align][align=left]旧题周李耳撰。《老子》五千言,为道家之祖籍,其重要性犹《论语》一书之于儒家也。学者最好能熟读成诵。解释《老子》之书,以魏王弼注(二卷)最为通行,初学宜读此本。[/align][align=left]6.《列子》[/align][align=left]旧题周列御寇撰。今传本《列子》八卷,其为伪书,已成定谳。凡治学者无不读之。故为常识计,亦不容不知其概略。晋张湛注本,最为流行,初学宜取读之。[/align][align=left]7.《庄子》[/align][align=left]旧题周庄周撰。是书真伪参半,然自六朝以来,几于家传户诵。其在学术界之势力,殆与《左传》、《孟子》、《楚辞》相似,故学者必不可不读。旧时晋郭象注(十卷)最为风行,今初学之士,可读清王先谦之《庄子集解》(八卷)。[/align][align=left]子部书兹仅举以上数家,可谓至简。初学之士,如欲于先秦诸子思想得一系统之知识,可读胡适之先生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后改名《中国古代哲学史》)。关于秦汉以后者,可读近人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至于清代学术,则梁任公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叙述最为简当。此类书虽皆非古籍,然初学读之,不惟于我国历代思想状况及清代学术大势,可得一清晰之概念,且于治学方法,亦可得不少之启示也。[/align][align=left]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12da00078443c8ab5af9.png?from=pc[/align][align=left](四)集部[/align][align=left]1.《楚辞》[/align][align=left]汉刘向编集。凡十七卷。是书为辞赋之祖,故历来学者,无不读之。其中屈原作品,如《离骚》、《九章》、《九歌》、《卜居》、《渔父》、《招魂》诸篇,最好能熟读成诵。初学可读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本。如能再参阅朱子《楚辞集注》(八卷,又《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及清戴震《屈原赋注》(七卷),则更佳矣。[/align][align=left]2.《陶源明集》[/align][align=left]晋陶潜撰。十卷。隋以前人所著诗文别集,后世流传最普遍者,莫如此书。即无意专治文学者,为常识计,亦不可不略读之。清陶澎所撰《陶靖节集注》,颇便初学。[/align][align=left]3.《李太白诗集》[/align][align=left]唐李白撰。三十卷。今通行者为元杨齐贤集注、萧士贇补注本,读者可取此本。[/align][align=left]4.《杜工部集》[/align][align=left]唐杜甫撰。杜甫有诗圣之称,故其诗为宋元以来学人所必读。注解杜诗者甚多,而以清仇占鳌之《杜少陵集详注》(二十五卷)及杨伦之《杜诗镜铨》(二十卷)二书为胜。可任取一种读之。[/align][align=left]5.《韩昌黎集》[/align][align=left]唐韩愈撰。韩氏提倡古文,苏东坡誉其“文起八代之衰”,故卓然为后世习古文者所宗。《韩集》注解者亦多,宋廖莹中辑注者(四十卷,外集十卷),今有影印宋本,可取读之。[/align][align=left]6.《白氏长庆集》[/align][align=left]唐白居易撰。七十一卷。白氏诗浅易近人,老妪都解,故后世流行亦广。亦略读之。[/align][align=left]7.《文选》[/align][align=left]梁萧统编。原三十卷。唐李善注此书,始析为六十卷,嗣后遂通行六十卷本。自战国下逮齐梁,重要诗文,略备于是书。故昔之习词章者,无不奉为宝典。初学读李善注本即可。[/align][align=left]8.《文心雕龙》[/align][align=left]梁刘勰撰。合评诗文之书,今传世者,以此书为最古。有意治文学者,宜精读之。旧日盛行清黄叔琳辑注本(十卷),今人范某有《文心雕龙注》十卷,较黄注为胜。[/align][align=left]集部之书,仅举以上数种,以较他家教学书目,此实已减至无可再减。唐宋以下诗文总集,五代以来诗文别集,以及词曲总集、别集,本目皆未列举。盖诗文词曲及文学史,大学中文系中,皆列为必修课。故凡读大学中文系之青年,于此书皆已具有根底,如欲从事研究工作,自能知其门径,故本目皆从略。[/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6 13: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