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15部【国学经典】,人生必读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12: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 《论语》[/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孔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政治,制度等最深远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被中国称为'致圣'。[/size][/font][/color][/align][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20526a8a67a4c19bcb0eaa92623c4c1
[/size][/font][/color]
[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2 《道德经》[/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两钱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中汲取智慧。[/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3 《庄子》[/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庄子是道家集大成者,在战国时代那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庄子》一书堪称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人的灵魂。[/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4 《孟子》[/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被誉为家'亚圣'的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百世之师,是因为其著作《孟子》中体现的深刻思想。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钱年之后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5 《墨子》[/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别开生面,体系完整是逻辑学说。[/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6 《荀子》[/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堪称集大成者。[/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7 《韩非子》[/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size][/font][/color][/align]
[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2b644ae41104b2da1fcebfb5c403342
[/size][/font][/color]

[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8 《孙子兵法》[/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 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写的《战争论》还早2300年。[/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9 《左传》[/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0 《楚辞》[/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1 《吕氏春秋》[/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 秦国 丞相 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2 《史记》[/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 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 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3 《汉书》-班固[/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史通·六家》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刘知几的这个评价,今天看来还是很公允的。[/size][/font][/color][/align][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0a2d019499445bc94484af88a872c1e
[/size][/font][/color]
[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4 《陶渊明集》[/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15《世说新语》-刘义庆[/size][/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34, 34, 34)][font=&quot][size=16px]《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歷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size][/font][/color][/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6 0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