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18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历史的沉淀|古籍类书单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20:3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古籍文献[/align][align=left]专题[/align][align=left]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align][align=left]请输入标题 bcdef[/align][align=left]历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古籍整理、文献影印、文史研究等图书的出版上,始终不懈地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一系列相关图书。古籍出版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改制后确定的重要出版方向,在未来几年中,将有一批重要的、有特色的、对文化积累有贡献的书目推出。在明清科技古籍整理、珍稀档案文献影印、线装收藏图书再造、历史地理图书整理、东亚文献收集整理、上海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晚清重要人物年谱长编的编撰出版等方面,上海交大社的出版项目逐年增多,规划逐渐完整,特色逐步形成,根据自身条件,根据学校资源,努力争取在古籍与传统文明出版方面形成小而专的特点。[/align][align=left]请输入标题 abcdefg[/align][align=left]1[/align][align=left]《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align][align=left]、[/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f0001dd07c5273a20?from=pc[align=left]立即购买[/align][align=left]长按识别[/align][align=left]王勇 主编[/align][align=left]本书对十七部正史中的日本传进行校勘和研究的专著。每篇包括“题解”、“注释”、“杂考”、“研究余录”四个部分。其中“题解”是对十六篇传记作者、成书经过、主要内容及版本、史料价值的介绍。“注释”是对文中难解字词和专有名词的解释和帮助。 “杂考”是对文中许多重要内容,如事件、遣使背景、年份以及句读等问题的考释和交待。“研究余录”以资料性、考据性为主,选取与正文有关的若干问题,通过史料介绍、文献解题、表格罗列、问题综述、字词考释等形式加以综合考察和介绍,有时还配以图片补充帮助,是在校勘、注释的基础上,针对学术界尚存争议或需要廓清的一些问题,撰写的研究论文及资料汇编。[/align][align=left]2[/align][align=left]《钦定篆文四书》[/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30f5000fbcad1d9683eb?from=pc[align=left]【清】王澍、张照等 编[/align][align=left]《钦定篆文四书》是清康熙帝命大臣用篆书形式编订的家经典。康熙帝认为“汉人传经多用隶写,至唐开元改写今文,于是诸经悉从楷体,古经旧本久已沿讹”,需要用小篆体重新考订、书写,“俾学者奉为圭臬,得以循流溯源,有禆经学”。当时用篆文编订的经典还有《周》《尚书》《毛》《周礼》《仪礼》《春秋》六经。时特设篆文馆,李光地、王掞为总阅官,张廷玉、蒋廷锡、陈邦彦等为校阅官,王澍为校对官,张照、薄海奉旨校刊。参与编订人员中的王澍和张照皆为著名书法家。清初工书者,大抵渊源于明文征明、董其昌两家,王鸿绪、张照为董氏嫡派,何焯、王澍则与文氏为近。王、张尤为一时所宗。 本书据康熙原本原大影印,选用上等宣纸,珍本再造,疏朗悦目。[/align][align=left]3[/align][align=left]《原富》[/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f0001dd1522a02cdc?from=pc[align=left](英)亚丹斯密 著 [清]严复 译[/align][align=left]本书即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最早明确提出财富形成的泉源和过程,揭示出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也是经由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经济学学科,为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此书出现以后,一直在经济学界备受推崇。今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珍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洋公学译书院排印《原富》原本影印出版。[/align][align=left]《原富(珍藏版)》[/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51dcdc265?from=pc[align=left]4[/align][align=left]《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800085df4747cd3b8?from=pc[align=left]李勇先 主编[/align][align=left]中国历史地理学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其中的地理文献十分丰富。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这些地理文献多收录于史部地理志。但是除此之外,在史部其他子目以及经部、子部和集部文献中,还有大量的重要地理文献著作。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合作,对中国传统文献中史部地理类以外的地理文献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按专题和类别编成《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全书共分十编,包括《禹贡集成》《尚书禹贡篇集成》《诗礼春秋四书尔雅地理文献集成》《通鉴类地理文献集成》《政书类地理文献集成》《目录类地理文献集成》《辑佚类地理文献集成》《类书类地理文献集成》《山海经穆天子传集成》《子史杂集类地理文献集成》。它是现存最早最全的地理总志性合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构建了一个完备的基础文献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世界地理学研究中也将具有历史性地位,不仅可为广大学者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构建了一个完备的基础文献库,必将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align][align=left]5[/align][align=left]《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align][align=left](精装,全四十册)[/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f0001dd183ff5f4cb?from=pc[align=left]王挺之、李勇先、范国强 主编[/align][align=left]本丛书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四川大学重点项目。本丛书将中国目前为止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按照申报成功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一定的体例汇编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该丛书是目前国内对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第一次进行全面、系统、集中的搜集和整理,将为人们从事遗产地研究以及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提供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参考。[/align][align=left]6[/align][align=left]《日本汉文史籍丛刊》[/align][align=left](精装,全四十册)[/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0fc000afb0db1e9d6e7?from=pc[align=left]《日本汉文史籍丛刊》[/align][align=left]东亚汉字圈国家在历史上曾如饥似渴地收集中国书籍,以便向中国学习,所以这些国家收藏的中国书籍数量很庞大,对中国的了解也很深入。相反,中国很少收集这些国家的书籍,对这些国家的了解也相对较少,这使得国内难以寻觅研究日本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编纂《日本汉文史籍丛刊》恰好能弥补这一缺失。所谓“日本汉文史籍”是指日本人用汉语文言文写作的记载日本及其他国家历史的著作。这套丛刊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资料性和工具性。丛刊包含12大类近500种各类古籍文献,缓解了国内研究日本等周边国家历史时史料匮乏的窘况。同时,注重对比研究,用周边国家的文献记载来反观中国的研究。丛刊的读者对象: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各省市图书馆;国内各高校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或日语院系;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相关院所或个人;海外图书馆。[/align][align=left]7[/align][align=left]《朱载堉集》[/align][align=left](精装,全六册)[/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7a7e0e6d2?from=pc[align=left]李天纲 主编[/align][align=left]朱载堉是中国古代最富有创造性的学者之一,他以博大精深的才学、智慧,在多个科学与艺术领域纵横驰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一生研究颇丰,著述颇多,涉及的领域有音律学、数学、天文、物理、计量、文学、舞学等,其成就达到了明代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的巅峰。朱载堉留下的文字著述约100多万字,学科涉及广泛,当之无愧是明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对于他对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做出的贡献,西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博士等都有过公正的结论和评价。[/align][align=left]8[/align][align=left]《天学初函》[/align][align=left](精装,全四册)[/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84b2ff3e5?from=pc[align=left][明] 李之藻编 黄曙辉点校[/align][align=left]明李之藻编,书凡十九种,分理、器二编。明清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该书保存了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一批文献。其中理编为宗教文化交流的实录,器编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分析这批文献,可以发现明末士人与来华传教士引进完整西学体系的努力;同时,通过它的流传,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学体系与中国固有知识体系的角力中逐渐消融、肢解的全过程。因此,该书可以说是早期中西文化与科学交流的最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align][align=left]9[/align][align=left]《函宇通校释:格致草(附则草)》[/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9428267b7?from=pc[align=left][明]熊明遇 著 徐光台 校释[/align][align=left]《函宇通》是明清之际我国引用西学观点论述天地自然的理论著作,颇为罕见,也极为重要。但近三百年来研究、整理这部重要科学著作的人几乎没有。《函宇通》主要由明末熊明遇的《格致草》和熊明遇之子熊人霖的《地纬》组成。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熊志学将《地纬》与熊明遇的《格致草》合刻,取名《函宇通》。徐光台教授经过十多年的整理,包含大量科学术语、文字极为难读的《函宇通》校释本终于问世。它汇集熊明遇《格致草》校释和熊人霖《地纬》校释,并附有新整理的熊明遇《则草》和从熊明遇其他著作中辑出的宣传西学的文章。[/align][align=left]10[/align][align=left]《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b000adab2e5644780?from=pc[align=left]丁海斌 著[/align][align=left]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发展、演变的历史专著,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学、算学、医学、天文气象、军事、建筑、水利、地理等学科的科技文献。本书按历史时期展开相关内容,包括中国科技文献的起源及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夏辽金元、明清时期等共十章。每章内容包括本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科技文献的种类与内容、科技文献的载体与形制、科技文献的收藏与应用、科技文献的流传等。[/align][align=left]11[/align][align=left]《邹韬奋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上下卷)[/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ace7aa580?from=pc[align=left]邹嘉骊 编著[/align][align=left]邹韬奋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一面旗帜,也是关涉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众多方面的重要人物。近年来随着邹韬奋全集、邹韬奋研究丛书等出版,为邹韬奋研究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邹韬奋一生曲折多难,留有许多疑点,需要深入的探讨和解决。本书从史料出发,用客观材料来编排邹韬奋一生的历史,同时,详细收集整理邹韬奋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活动,严谨考订各种材料的真伪和定位,力求客观公正,具有韬奋研究完整性的特点。[/align][align=left]12[/align][align=left]《闻一多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增订版,上下卷)[/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0f5000fbcb8fdcb19e7?from=pc[align=left]闻黎明、侯菊坤编著 闻立雕审定[/align][align=left]本书按年谱长编体例编写,客观、完整和系统地记录闻一多先生各个时期的生平历史。全书由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组成。谱前主要记录家世渊源,正谱包括家庭生活、求学经历、社会政治活动、文艺创作理论、学术研究、教学工作、思想发展、个人情操、友朋交谊等,谱后记录闻一多殉难后,国内外的反响和查处过程以及各界人士的追悼、纪念活动等。本书以原始或直接资料为基本史料,广泛收集宣言、函电、演讲记录、听课笔记、时事答问、报刊报道、档案文献、友朋学生的回忆和日记等相关信息,并参考走访记录和信访复函等资料。[/align][align=left]13[/align][align=left]《穆藕初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上下卷)[/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bd4685352?from=pc[align=left]穆家修、穆伟杰、柳和城 著[/align][align=left]穆藕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名湘玥,1876年生于上海浦东,1943年在重庆病故。本书按年谱长编体例编写,客观、完整和系统地记录谱主穆藕初先生各个时期的生平历史。正谱包括家庭生活、求学经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学术思想发展、个人情操、友朋交谊等,谱后附录谱主相关资料、参考文献、人名索引等。全书取材宏富,考订细密,品评公允,是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关于穆藕初先生传记资料的荟萃,对于展现谱主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研究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align][align=left]14[/align][align=left]《张元济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上下卷)[/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0fb000adab39caa02a0?from=pc[align=left]张人凤、柳和城 著[/align][align=left]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之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本书是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清末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张元济的年谱。全书按年为线索,详细收录谱主的生平活动与相关资料。[/align][align=left]15[/align][align=left]《林则徐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上下卷)[/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0fc000afb114d01c358?from=pc[align=left]来新夏 著[/align][align=left]“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之一。本书完整辑录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林则徐生平资料的年谱长编。文献征集包括奏议、公牍、诗文、日记、书札等,前后编写达数十年,书中对谱主有关资料、事迹多有考证,是林则徐最完整的编年文献。[/align][align=left]16[/align][align=left]《张之洞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上下卷)[/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800085df6792fec48?from=pc[align=left]吴剑杰 著[/align][align=left]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之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本书是中国近代著名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的年谱。全书按年为线索,详细收录谱主的生平活动与相关资料,为研究张之洞必不可少与最全面的参考材料。[/align][align=left]17[/align][align=left]《郑观应年谱长编》[/align][align=left](精装,上下卷)[/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9000fb5fc3b4e6a11?from=pc[align=left]夏东元 著[/align][align=left]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之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本谱基本上按时间顺序记述谱主的主要活动,将反映其思想的原始资料编入其中。[/align][align=left]18[/align][align=left]《全乐府》[/align][align=left](精装,全六册)[/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30fc000afb13d2351174?from=pc[align=left]彭黎明、彭勃 著[/align][align=left]本书广泛辑录先秦两汉至清代七千六百首乐府诗,涉及九百四十多位诗人,历史跨度长,涉猎古籍多,作品校勘精详,是目前收录乐府诗最多的总集,不仅包容了《乐府诗集》的全部,而且纵横扩展,从二十四史以及宋、金、元、明、清、近代诗集中辑录乐府作品,宏观地展示了古代乐府产生、发展的全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31050005de55974502fa?from=pc[align=left]“巍巍交大,百年书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如壮年精进,惕厉奋发,坚守学术之尊,力推精品之作,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力争以更加严谨、规范、纯净的图书来回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厚爱。[/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6 02: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