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籍善本收藏——天一阁传奇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4: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中华古籍善本,承载的是中华文脉的根基。1931年,日寇侵华,“九一八”后,猖獗的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侵犯上海闸北,挑起“一二八”战事。次日十时,日本飞机多架向商务印书馆总厂投下六枚炸弹。中国最大文化出版机关之商务印书馆总厂被炸,顿时浓烟蔽日,机器尽毁,大火一度殃及东方图书馆。古籍孤本,尽付一炬,人神共愤。[/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eb94d8d79d94e32a762be49b18ea2e9?from=pc[p=16, null, left]被砸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p]
[align=left]在日本的文化意识里,要灭亡中国,首先要灭亡中国的文化。可见古籍善本,不仅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之重要。[/align][align=left]中国私家藏书之风,始于明朝。明代藏书家范钦所建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逋际楣葜弧1酒涎罹屠戳牧模赜谔煲桓蟮墓适隆/align][b]天一阁主人——范钦[/b][align=left]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明代嘉靖十一年中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8200947e-16d4-4cbc-9474-d48351732182?from=pc[p=16, null, left]天一阁 范钦像[/p]
[align=left]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他在任工部员外郎时,因顶撞皇亲武定候郭勋,郭勋便在皇帝面前诬害他,因此含冤下狱,受廷杖之责。[/align][align=left]出为袁州知府时,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严世藩。严世藩想要罗织罪名害范钦。当时权臣严嵩劝阻严世藩说:“范钦是连武定候郭勋也敢顶撞的人,如此强项,你若参他,反倒让他出名了。”严世藩见身为宰相的父亲尚且忌惮他,只得作罢了。[/align][align=left]范钦见严嵩当权,朝政日废,虽然官至兵部右侍郎却被南京御史王宗徐弹劾,遂未付任。辞官归乡。在归乡后,他把经历全都放在藏书上。[/align][align=left]范钦一生,爱书如命。每到一处,就刻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align][align=left]范钦有位好友,名曰丰坊。亦好藏书,建有丰氏万卷楼,此楼最盛时期藏书万卷,后来《宋堑和写本》为门生辈窃去者十之有六,不久又失火,所存佳本不多。但丰坊死前,将劫余之书尽售范钦。得到鄞县丰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范钦的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5f4472fa-964b-48f6-a228-0caf77084528?from=pc[p=16, null, left]范钦早期藏书处“东明草堂”[/p]
[align=left]随着藏书的激增,范钦的“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就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楼用砖筑成,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align][align=left]因为好友丰坊的“万卷楼”失窃,失火,于是决心修建天一阁,望藏尽天下名书。[/align][b]天一阁[/b][align=left]天一阁其名的由来与布局[/align][align=left]好友丰坊的“万卷楼”失火,许多善本付之一炬,让范钦感到十分惋惜。为了给新建的书楼题个能永久保存古籍的好名称。范钦在一次披览古帖时,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以水制火之义。[/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9baea6d5-b220-4e9c-9dd9-a7694b4a5d3b?from=pc[p=16, null, left]天一阁[/p]
[align=left]天一阁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置隔墙,合“天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池,也取名“天一池”。天一阁坐北朝南为两层结构。[/align][align=left]楼下用作招待宾客、文唱和之所。合“地六成之”之意,分作六间。[/align][align=left]楼上用作收藏图书和档案。“天一生水” 之意分作为一大间。楼上大通间前后均设门窗,利于引风对流。大通间以书橱间隔,为了防潮,最西边一间设楼梯,最东边一间因靠近墙壁怕受湿气而空置,当中四间才放书橱。书橱颇大,均双开门,其下各置一块英石,以便吸收潮气,防止书被破坏。[/align][align=left]天一阁藏书[/align][align=left]范钦的收藏侧重在明实录、科举录、地方志、政府内部文件、碑帖丛帖、字画作品以及先辈未传世的诗文集等方面,而以当朝典籍和时人近作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当时其他藏家所不甚关注,如本朝的地方志、时人未刊行的诗文集,还有一部分为藏家难以获得,如皇家实录、科举制、内部文件等。成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资料。也是范钦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部分。[/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9abe387a-6c23-4fa6-88a9-3cb4f5cba9e6?from=pc[p=16, null, left]天一阁藏书[/p]
[align=left]据清代学者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中记载,范钦曾大批量地购买王氏万卷楼的藏书。另外,范钦在军旅、政务闲暇之际,还身体力行地访书、抄书、藏书、刻书、著书。将所藏文献刊刻,以广流传。[/align][align=left]据骆兆平《天一阁刻书目录》和冯贞群《天一阁见存版片目》可知,范钦曾刻印近20种书,称《范氏奇书》。其中是《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周易古占法》、《周易略例》、《周易举正》、《京氏易传》、《关氏易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穆天子传》、《孔子集语》、《论语笔解》、《郭子翼庄》、《广成子解》、《三坟》、《商子》、《素履子》、《竹书纪年》、《潜虚》、《虎钤经》、《两同书》、《新语》。[/align][b]天一阁祖训[/b][align=left]天一阁能够保存至今,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有祖训:“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align]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688ed54c-05d0-4ebf-8544-5415552168ae?from=pc[p=16, null, left]天一阁[/p]
[align=left]关于天一阁的祖训,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align][align=left]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钱秀云自幼仰慕范氏天一阁的藏书。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align][align=left]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了,登上天一阁,一睹藏书风采,不料,对范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时,范秀才却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想登阁看书,这是万万办不到的事啊!”[/align][align=left]钱绣芸听后如雷击顶。竟至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现在天一阁依然有钱秀云的雕像,纪念这位爱书如命的才女。这一悲剧也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align]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e9256431-056f-4e30-8300-9041a87e57c7?from=pc[p=16, null, left]天一阁藏书[/p]
[b]“天一阁”饱受风雨[/b][align=left]天一阁虽然有极其严苛的管理规定,但是流传数百年,藏书之盛,树大招风。也是屡遭劫夺。[/align][align=left]四百年来的饱经忧患,曾五次遭劫。[/align][align=left]明清之际动乱情境,失去十之一二;[/align][align=left]清高宗开四库全书馆,承办着擅留一部分;[/align][align=left]道光庚子(鸦片战争),英人掠去一部分,例如《大明统一志》等文献;太平天国时期丢失一部分,当时太平军攻入宁波,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做废纸卖给造纸坊;[/align][align=left]最大的一次,便是民国三年的天一阁盗书案。[/align][align=left]那是民国初年,古书价格逐日飙升,于是有精明的生意人将目光投向了藏书颇丰的天一阁。他叫陈立炎,是上海六艺书局的老板,为了做成这桩生意,陈老板曾亲自来和范钦后人商量买书的事,但范氏后人不肯轻易出售老祖宗的家业。陈老板急了,最终想了个下九流的办法:找江洋大盗偷书。[/align]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dfic-imagehandler/354d965a-6b72-4148-a48f-a8c4f6795939?from=pc[p=16, null, left]天一阁 司马第[/p]
[align=left]一日夜里,江洋大盗薛继渭,带足干粮,打破天一阁房顶,潜入天一阁,略识文字的盗贼看见满屋藏书,心中颇为震撼。于是,按照书目分类,进行偷盗,将书偷至到墙外,用船运到上海,连续十余日均未被人发现。藏书失之过半。[/align][align=left]书至上海后,六艺书局将书整理出售。有些甚至被外国人买走。一日,张元济先生(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至六艺书局看书,偶然见到天一阁藏书章。[/align][align=left]他深知天一阁藏书祖训森严,如此珍贵的书籍如何会流到上海?遂写信给天一阁,询问是否是天一阁开始卖书。天一阁当时的范氏后人,很少登阁读书,以至于收到张元济的信件时,才发现藏书被盗。匆忙至上海,起诉六艺书局,追讨藏书。[/align][align=left]可惜当时的天一阁藏书并没有全部盖上藏书章。有些被盗书籍没有证据证明是天一阁所藏。故这一场官司在当时轰动上海文坛。最终,天一阁虽然胜诉,但是藏书只追讨回部分藏书,其余下落不明。[/align][align=left]天一阁藏书经此劫难,范家后人为防止再次有类似事件发生,将所有天一阁的藏书都盖上了藏书章。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藏书章,有些是范钦藏书盖的,很大一部分是民国补盖。[/align][align=left]老杨今天的收藏故事,就到这里,了解收藏背后的故事,解读藏品内涵的历史。是老杨玩收藏的宗旨,感谢各位藏友与看官的支持。谢谢。[/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5-4-7 13: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