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1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周渊:读陈先行《古籍善本》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5:0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书出了修订版,由近三百页修订到近六百页,价格却翻了六七倍。

我现在很少买书,年纪轻轻就开始养断舍离。不再看的要送出去,没必要的就别买进来。

有时候看看书柜,发现买回家的大部分不会看第二遍,那还不如借来读一读就好了。而且天天待在图书馆,真要用了,还得把书从家里扛到图书馆,也麻烦。

所以遇到心痒难耐的书,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这次读的就是图书馆内的未修订版。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在看《碛砂藏》的宋刻本,想看看宋刻本都有什么规律。

有几条蛮有意思的,或许已经是学界常识,但对我却是新知识。

第一条在第45页,跟术语界定有关。

作者说在宋代“印”“印行”也可以表示刻印的意思,比如《文选五臣注》刻有“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锺印行”,其实就是锺家刻板。

古籍刻本上的一些表述其实也挺模糊的。之前看《碛砂藏》的刊记,里面不时有“印造”“写造”等字样,但我看的二手研究,一律默认这些表述指的是“刊刻”的意思。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明明是“写”,怎么能当作“刻”呢?

现在看了陈先生指出的这条材料,之后就多了个考察的方向。可以看看在不同环境下,“写”“印”“刊”等词所指涉的意义是否有变化。

类似的是,第34页说:“在书首冠以封面(又称扉页),明、清两代较为多见。而封面上往往标明刻版年代、地点与刻版者。”

这里引起�⒁獾牟皇悄谌荩潜硎龇绞健�

陈先生说封面又称扉页,我依稀记得类似的表述在其他文献学的书中也见过,当时就曾引起困惑。

按照现在的书籍命名方式,封面指的是最外面的一层,而扉页则是指封面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不知为何二者会等同起来。姑且存疑。

第二条在第65页,谈一个宋代浙江的刻本。

书中提到,宋代福建书坊刻本时有简体字或俗体字;蜀刻本,刻工姓名往往也有简体字;但南宋中期浙江书坊刻本,竟然有这么多简体、俗体字,不多见。

作者还介绍了背景,说以往学者多将简体字多视作元刻本的特点,现在估计可以否定。

这一条对我的帮助最大,因为现在阅读的《碛砂藏》本《大般若经》,也是南宋浙江刻本。里面简体字、俗体字到处都是,有时候同一卷同一个字却有多个不同的写法。

我之前还以为这是普遍的现象,看来不是,这属于比较罕见的情况。其中说不定有规律。

第三条在第47页和65页,提到了部分北宋刻本的特征,比如目录与正文相连接而不分叶,版心无鱼尾,书名大字占双行等。

光描述有这些特征还不够,最好还能解释原因。

作者认为这些特征很可能反映了写本到刻本的过渡阶段,因此保留了唐代卷子本的古样式。

知道原因,再看那些特征,就觉得原来都是有章可循的。

这本书我翻得挺快的,书的大概布局就是附一两页卷首或卷末的图录,然后在图的旁边排两栏字解读。

大部分时候描述的内容,并不在图片上。比如提到北宋刻本《长短经》卷一和卷三的字体不同。我们光听他这么讲,但是根本没有具体的图片可以比对,也不知道所谓字体不同,是怎样个不同法。估计在修订版会解决这些问题吧。

我读了这本书,就想读第二本、第三本,多看看学界已经总结的规律,之后研究起来心里也有底。之后要做个专题阅读,专门找研究宋刻本的书来看,最好是研究南宋浙江刻本的书。

古籍版刻有很多特征,只知道现象,就觉得杂乱,但是知道了原因,就发现其实也挺有规律的,渐渐能读出点乐趣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5-4-7 20:11

返回顶部